用心傾聽

用心為您做好診療,促進您身心靈的健康

2020/10/27

恨‧你的本名是「愛」

最近工作上所面對的個案問題,
不禁讓我常常想起幾年前的一位個案。
小玲,一個16歲的高二女孩,
那年她因為有強烈的自殺企圖被父親送來接受住院治療,
如果當時不是她的幾位國中好友背叛她,
將她的自殺計畫透露給她的父親知道,
她或許早已離開這個世界了。
 
小玲是個聰明、活潑、伶牙俐齒的孩子,
在和她交談的過程中時常聽她聊著和朋友之間有趣的事,
但只要和她討論到她的父母及自殺意念,
她會不顧一切地捍衛自己堅持的信念。
小玲年紀雖小卻把「死」看得輕淡,
因為對她而言,
死亡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報復她的父母。
我很訝異是什麼讓一位正處青春年華的女孩恨透她的父母,
我知道小玲是認真的。
 
原來小玲的父母在小玲唸國中時就分居了,
小玲的哥哥跟著母親,
小玲則和父親同住,
她和家裡每個人的關係都狠疏遠。
小玲的父親對小玲採取嚴厲的管教方式,
當小玲上了高中之後,
父親因為討厭她和同學邊走邊喝「珍珠奶茶」及參加社團活動而較晚回家,
刻意強制安排小玲轉學到外縣市的高中就讀,
甚至透過關係請學校宿舍的舍監就近監控小玲,
目的是為了斷絕小玲和過去同學、朋友的來往。
小玲後來因為情緒的困擾而開始求助於精神科,
但這件事卻遭對她有成見的舍監當眾公開,
對當時小玲的人際關係造成很大困擾。
 
對於一個「一心求死」的人而言,
尋死很容易,
但要阻止她放棄這個念頭卻很困難。
我的警覺心提昇到最高等級,
我知道我不能用以往那套冠冕堂皇的說詞說服小玲放棄自殺的計劃,
因為她很早就暗示我別浪費唇舌了。
最後我告訴她:「如果妳真的想報復妳的父母,那妳更需要好好活著。因為他們輕視妳,以為妳經不起考驗,無法承受他們對待妳的方式,妳必須證明自己絕對不會讓他們稱心如意,所以妳必須活得好好的!」
我清楚我扮演的角色不該在心理治療(心理諮商)中利用「恨」、「報復」這樣的概念,
然而這是我當時唯一的選擇。
 
大約過了兩年,
我的同事曾經在一家麵包店看見小玲在那裏打工,
我很高興我的同事將這件事告訴了我。
或許不知道那兩年中間小玲經歷了些什麼,
但肯定的是她一定找到了某個比死更重要的價值活了下來。
我時常思索,
究竟對所有的父母而言,
「花更多心思、時間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和「用對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
哪一個比較有價值?
哪一個比較容易做到?
我以為是後者。
等到孩子們長大他們能靠自己的努力輕易追求好的物質生活,
但童年時期大人的不當對待卻可能改變他們往後的一生,
如果不是因為「愛」,
又何來「恨」……。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