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

用心為您做好診療,促進您身心靈的健康

2020/10/27

催眠不只是治療,也是一面鏡子

Jack是一位離開校園才幾年的「80後」,
對目前的工作雖不滿意但能接受,
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前來體驗催眠。
催眠中他在自己的潛意識裡看見自己正在像是飯店裡的走廊上,
遭到一個黑色、巨大、煙霧狀的怪物阻擋去路,
這怪物用銳利的眼神盯住他而且無論如何就是不讓他前進,
當時那種感受令Jack感到熟悉,
卻又渾身不自在……。
 
Hypnotism(催眠)一字最早源自19世紀,
是Braid醫師根據希臘語的「睡眠(hupnos)」一詞創造而來。
但是早在18世紀,
催眠從德、奧起源後先後傳至法國、瑞士,
後來再傳到英國、日本,
最後在1917年由前往日本留學的鮑芳洲博士引進中國。
在18~19世紀當時,
在歐洲催眠主要被用來治療疾病及外科手術麻醉;
在21世紀的今天,
在台灣它則主要被歸類為民俗療法用來前世回溯。
 
對應Jack的例子,
現代催眠在全世界發展至今早已不再被侷限在治療身、心、靈疾病上,
它更像是一面鏡子,
更能反映出我們潛意識裡的內在狀態。
Jack對生活存在不滿卻無法窺探原因,
透過催眠卻讓他覺察到這種困擾他、熟悉的感覺其實來自過去經驗中的恐懼,
他開始認知到如果自己企圖追求更卓越的人生,
就必須找出阻擋住去路的那頭怪獸,
是由自己內在的什麼部份投射而來。
 
現代催眠之父-Milton H. Erickson曾將催眠狀態(trance)描述為「注意力有內在的焦點」。
他認為催眠提供了改變的條件和氛圍,
目的在於讓個案重新組合、利用內在資源,
思考、行動、達成目標,
「改變」事實上歸咎於個案的成功。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