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

用心為您做好診療,促進您身心靈的健康

2020/10/27

語言≠感官經驗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誤會、摩擦、糾紛、甚至衝突,
往往和人類的「語言」脫不了關係。
我們以為只要開口說話就已經清楚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覺與想法,
事實的真相卻完全顛覆我們以往的認知!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預設前提之一:「地圖不是實地」,
隱含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語言並不能代表內心真實的感官經驗。
這是因為人類在每天的學習、生活經驗中都接收到成千上萬甚至更多的資訊,
我們的感官經驗便由這些大量的資訊所構成,
我們的大腦必須採用某些特定的方式「消化」這些資訊,
最後才能夠利用語言將學習、經驗累積的成果呈現出來。
最常被我們人類用來處理上述大量資訊的方式為「刪減」、「扭曲」、「類化」,
簡稱為「DDG」。
 
「DDG」的作用會刪減掉一部分經驗;
加重經驗中某些元素的重要性,
或反過來淡化某些元素的重要性;
並且將單一概念廣泛的應用在其他範疇上面。
但是DDG的結果卻可能限制了我們對自己或他人內在經驗的理解,
它阻止我們有更靈活的選擇、行動和理解;
我們自以為是的將他人語言中被DDG掉的空白處,
填上自己所投射出的言詞;
或者我們可能錯誤的假設他人和我們有相同的共識,
而將訊息裡的重要部分省略。
這就是我們人類的語言模式(language patterns)。
 
不過,
透過學習辨識自己或他人語言中與DDG有關的言詞,
並且運用相對應的語言模式,
我們可以澄清語言的內容,
探索背後的邏輯與深層動機。
我自己在心理治療(心理諮商)中,
就頻繁地運用這些技巧來了解個案語言背後蘊藏在潛意識裡的內在經驗。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