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

用心為您做好診療,促進您身心靈的健康

2020/10/21

安眠藥之外的選擇-認知行為心理治療

林女士正在外商公司擔任高級主管,
自認為在工作上稱得上是一位女強人。
但是從幾年前開始,
她開始出現失眠的情形,
後來只好到精神科門診求助,
到目前為止都是藉由斷斷續續服用安眠藥和「失眠」這個困擾周旋著。
 
林女士無奈的表示其實誰想要靠吃安眠藥來入睡!
自己吃了安眠藥之後有時候隔天身體、精神上會有很不舒服的反應,
但不吃就得忍受在床上輾轉難眠甚至到天亮,
因此她只在超過1個小時還無法入睡時才吃安眠藥。
林女士說她這樣還不算嚴重,
她的朋友、同事、客戶中有很多人的失眠情況比她更糟,
對於安眠藥的依賴也更為顯著。
 
目前在台灣像林女士這樣受「失眠」所苦的民眾確實非常多,
其中多數民眾以為只能無奈的接受藥物治療。
事實上失眠和「睡眠障礙症」、生活壓力、個人習慣、情緒管理、其他內在生理條件等因素都有關聯,
如果能先經由專業醫師、臨床心理師協助釐清失眠的原因,
再針對成因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
改善失眠不一定非得吃安眠藥。
在心理治療(心理諮商)中採取「認知行為模式」治療失眠,
內容主要先對患者的睡眠情形、生活習慣掌握詳細的資料,
再針對生理因素以外的失眠成因,
建議個案修正認知、改變行為,
並且建立能夠促進睡眠品質的良好生活習慣。
 
根據學者研究的結果,
失眠模式的認知行為心理治療,
經過數週的治療後,
約50%的失眠患者在治療後有明顯、持續的進步;
有三分之一的個案在治療後可完全回復到無睡眠困擾的正常狀態。
回列表頁